【竢實·實遂教師】如切如磋守望課堂生成,如琢如磨攜手共助成長





春天是多姿多彩的季節,更是生命拔節的時光。為深入探討《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(2022年版)》的理念,探索“深度學習、思維課堂”的教學樣態,推進梁溪區“1+3+X”教學高質量發展,促進青年教師更快、更好、更優質地成長,近日學校為青年教師搭建平臺,開展了小學數學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評比系列活動。




王欣巖老師執教的是《簡單的數據收集和分類整理》。王老師緊扣教材,通過“童心園”這一教學情境,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—確定分類標準—收集數據—整理數據—分析數據的統計過程,有效鍛煉了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王老師以學生問題為導向,真正做到尊重學生的內在需求,處處以學生為主體,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,引導學生在動手記錄時力求條理清晰、思路嚴謹,充分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統計意識和統計能力。


陳宇昕老師帶來的是生動有趣的《觀察物體》一課。陳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了“先扶后放”,通過巧妙的問題導學和豐富的探究活動,讓學生能主動遷移,運用想象力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。陳老師還在活動環節前拍攝視頻,整個學習活動的氛圍濃厚活潑卻不失課堂秩序。整節課的流程清晰自如,節奏恰到好處,凝聚了備課團隊的智慧。




張艷老師用認真和嚴謹為師生演繹了《平移和旋轉》一課。張老師創設的闖關大情境,與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相符,三道關卡層次鮮明,逐步遞進。借助學生熟知又感興趣的游樂園元素,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,引發學生的求知欲。在動手體驗平移和旋轉時,張老師設計數學書在桌面上平移以及百變大轉盤等活動,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、自主探索,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。孩子們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,收獲新知,發展思維,提升能力。


吳成希老師執教的《認識面積》這節課是新課標引領下的“新課堂”。整堂課邏輯層次清晰:課初,借助“織布”視頻體會點-線-面的變化過程,初步感知物體的面;課中問題引領,在摸一摸、比一比等活動中理解面積的含義,體會面積是有大有小的,學習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;課尾通過畫一畫等活動內化新知。整堂課生動有趣,以繪本故事為主線,在繪本情景中拋出問題,在探究研究中解決問題,在合作交流中深化理解。學生真正學有所疑,學有所思,學有所得。




樊蓉老師執教的《數字與信息》一課,由一封感謝信引入,讓學生變身小小偵探家,根據一個個線索,利用身份證號碼上的信息,抽絲剝繭找到做好事不留名的小朋友。又讓學生變身小小編碼師,為入學的小朋友設計專屬學籍號碼。整體結構清晰,教學環節層層遞進,讓學生在一個個活動中探究數字編碼的奧秘,培養了學生對比、分析、概括等思維能力。


侯鑫老師情感豐沛,以“靜態學習支架的動態轉化”教學理念為核心,為大家呈現了一節全參與、真探究、深理解的課——《和與積的奇偶性》。整堂課學生借助“自主學習單”這個靜態支架來開啟學習活動,通過“大問題”激發學生好奇心的同時,激活關于奇偶數的舊知,從而引發疑問,讓學生經歷猜想、舉例、驗證、得出結論的動態學習過程,從而發現數學規律的一般結構。





比賽是契機,成長才是宗旨。連元街小學數學教師團隊是一支勤奮努力、充滿活力、團結向上的隊伍,三年內青年教師占數學教師總數的26.3%,青年教師的發展與成長是整個團隊的重中之重。數學學科組一直以深度教研為支撐,積極探索課堂教學新樣態,借課堂教學評比的契機,凝聚團隊內力,根植團隊精神,激勵備課組團隊齊頭并進、共生共長。相信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,老師們一定能夠在教學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走穩、走實、走遠。

關注我們
精彩不停